查看原文
其他

发现《对联》之美 ——王永江先生做客对联杂志社小记

傅海青 对古联今 2023-04-08

点击上方关注我们获取更多




发现《对联》之美

——王永江先生做客对联杂志社小记

傅海青









初夏时节,微风清和。欣闻王永江先生来晋,特邀其至杂志社小叙。与永江先生“微交”已久。他主编的《对联中国》公众号,更新及时,内容精致,版式典雅,广受关注。在海量的流媒体中,高频率入眼,堪为对联新媒体典范。


因慕其才华,常有讨扰。第一次通话,得知其曾是《对联》下半月的编辑,自然多了几分亲切,遂聘其为对联杂志编委会成员,平日工作中常有稿件往来,但从未谋面。


相识何必曾相逢,相逢才能更相知。  一位质朴敦厚的山东小伙子从现实中走来,刷新了“一脉花香”的记忆。席间,得知永江先生现居京华,供职央企,工作繁忙,只能忙里偷闲弘扬对联文化,他不仅日日更新公众号,每年还将精品联文辑集出版,其勤奋高效让我等汗颜。


▲王永江先生和《对联》杂志社采编人员合影


作为对联杂志社“大编辑部”成员,永江先生从年轻人的视角,畅谈全媒体发展,其思路清晰,创意新颖,让“脑洞”大开。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要爬上喜马拉雅,进抖音“抖”起来啊。
我等不敢再有“假我数年”的等待,决定马上行动起来!……匆匆一面,相谈甚欢,有共同理想的追求,亦有不同观点的碰撞,而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,对对联事业的热爱和笃行,可以让我们求同存异,美美与共。


德不孤必有邻,相伴在路上,发现《对联》之美,呵护对联之美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任重而道远…… 

永结求羊,花香一脉连京晋;
广培潘陆,联社独家涌海江。(永结求羊:谓长期结交贤友。)




王永江,网名:一脉花香,青年联家,山东烟台人,现居北京。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,对联中国公众号负责人,连续多年获对联创作奖,著有《发现对联之美》一书。





我与《对联》杂志的那些事儿

王永江


上周受《对联》杂志主编傅海青所邀,去拜访了位于太原市山西日报社大楼里的对联杂志社。傅主编听闻我在山西出差,便热情相邀,我趁某个中午就搭车赶了过去。其实我跟傅主编很早就通过电话联系,她总是很谦虚地向我征求一些杂志发展方面的建议,而我也是往往知无不言。去年在灵宝峰会上又见到了杂志社的执行主编王胜观先生,大家虽然第一次谋面,但总也是觉得一见如故。可能这就是对联的魅力吧。跟《对联》杂志结缘,细想起来,应该是2009、2010年或者更早些的时候吧。那时,山西薛总在北京搞《对联》杂志的下半月刊,经常约我们一起出谋划策。我记得在我们的建议下,下半月刊组织了持续时间很长,在当时联界影响力很大的十期“湖头杯”第一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,邀请全国知名联家组成了黄河队和长江队,每一期写一个题目,进行对决。邀请的联家有:董汝河、许有信、康永恒、周广征、莫非以及曹云霖、吕可夫、李俊和、苏振学、石印文。我还受邀对第五期作品进行了评述。


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康永恒先生在这次邀请赛上写的几副联作,可以说水平非常之高。
题湖头水车阁如车如轿,如阁如亭,百多年制度屡新,大转圜中窥世象;且奏且歌,且行且乐,十八社民风犹朴,勤耕陇上养天和。
湖头十景之月峰樵径数百年石径依然,惟世界聿新,樵歌无复振林樾;三五步月岩即是,有烟霞不老,云影犹堪问洞仙。 当时我们也经常去位于北京东部高碑店的下半月刊编辑部交流,同编辑们诸如王丹、黄浩、陈亮等十分相熟。后来,我虽然替他们做事不多,但也被挂到了责任编辑的名单上。在太原的对联杂志社,傅主编送我一套2015年的上下半月刊的合订本,说这是下半月刊最后的一套合订本。后来薛总由于各种原因便不再接着办下半月刊了,也着实令人惋惜。说起这事,大家都十分感慨。关于《对联》杂志的创办历史,我是从阅读常江老师的《常江文集》中的卷七《鸿雁纷飞》中他与郭华荣先生的通信中略知一二的。1984年,一群热爱对联的人们,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,促成了这个杂志的创刊。到现在为止已经30多年了。



其实不光老一辈人,薛总当时也是绞尽脑汁想办好杂志的下半月刊。后来《对联》杂志的接力棒交到傅主编手里之后,她也是一直在为《对联》杂志的发展集思广益。现在网媒如此发达,纸媒要如何生存或者说更好地生存确实是一个难题。受众相对小众的《对联》杂志更是如此。

在对联杂志社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,我能看的出他们心里的那种热情与渴望,希望把这本杂志很好地做下去。“如果做不好,我们可能会像山西日报社下面的其他一些纸媒一样,选择关闭。”傅主编如是说。

作为对联爱好者,我也不希望这个对联圈唯一一本正规刊物面临这样的境地。之前我也是受傅主编之邀帮着杂志做一些约稿。在此基础上,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进行了分享,真心希望这本杂志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。

在杂志社,傅主编让我代表广大对联中国联友向杂志的读者说几句话,我发自真心地觉得,目前杂志经过改版,比以前更加专业和大气。无论从封面设计还是内文排版、内容质量,都有了长足的提升。希望广大对联爱好者们能够去订阅杂志,参与到杂志的投稿与分享中去。

虽然在目下浮躁的社会中,很多人不容易静下心来阅读,但把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拿在手里,耳闻着纸页翻阅的清脆声音,摩挲着那些离自己那么近的文字的时候,应该能发现一种浮躁里的诗意吧。


来源:对联中国


《对联》杂志

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

投稿:13269221296(微信同号)

征订:13269221236(微信同号)

邮箱:duilian2008@sina.com


更多精彩,敬请扫码订阅《对联》杂志

邮局微信订阅

客户端中华联墨

对联杂志官微

青青导读对联杂志


订阅《对联》杂志的三种方式端午节对联2019年6期卷首语|最切的题,是家国情怀

“文学类”对联陷入“联八股”泥潭

古典之美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方向

联须称境 文质彬彬

“有用之用”与“无用之用” ——以对联为例浅析古典诗学在当下的价值

《对联》: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

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——《对联》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

2020年《对联》杂志·读者问卷调查

刊得两行罗万象 读来一刻值千金 ——对联杂志社读者调查答复

对联学术:从献身到企盼

“屠狗辈”那些事儿

“六把尺子”量对联(一)—— 文体的韵与散

“六把尺子”量对联(二)——对偶的工与宽

“六把尺子”量对联(三)——声律的细与粗

“六把尺子”量对联(四)——立意的切与泛

“六把尺子”量对联(五)——语言的生与熟

移精变气 妙语疗疾 ——枚乘作品《七发》探微

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——专访《对联》创刊人、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

经典重读|贴着地面飞行 为什么要在对联界提出“现象写作”

看,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

甲骨文集联书法 引导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——著名学者朱彦民先生专访

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——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

名人联话|我来添尔一峰青——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

“对联学”: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

撰联:从情趣类到严肃类

央视《楹联里的中国》1-10集连看

回眸 2019中国对联事业的高光时刻 ——《对联》推出2019年度“十大热点”关注

2019年《对联》杂志·卷首语评选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